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7篇
  免费   408篇
  国内免费   420篇
林业   134篇
农学   309篇
基础科学   50篇
  881篇
综合类   2360篇
农作物   255篇
水产渔业   595篇
畜牧兽医   1163篇
园艺   92篇
植物保护   35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278篇
  2016年   279篇
  2015年   251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357篇
  2012年   460篇
  2011年   411篇
  2010年   346篇
  2009年   328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298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 have been reported to stimulate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grain crops, particularly when nutrient supply is poor. However,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stimulation of plant growth may vary depending not only on growth conditions and crop management but also on plant and bacterial species. The present study assessed the effect of an inoculation with single or multiple PGPR strains on phosphorus (P)‐solubilization processes in the soil and on grain yield in wheat. Single inoculation with Bacillus subtilis OSU‐142, Bacillus megaterium M3, or Azospirillum brasilense Sp245 increased grain yield by 24%, 19%, and 19%, respectively, while a mixed inoculation with OSU‐142, M3, and Sp245 increased grain yield by 33% relative to noninoculated plants. Single inoculations with Paenibacillus polymyxa RC05 or Bacillus megaterium RC07 were less effective. Single or mixed treatments with OSU‐142, M3, and Sp245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labile and moderately labile P fractions in rhizosphere soil. The growth‐stimulating effect of OSU‐142, M3, and Sp245 was also reflected by higher P concentrations in most plant organs. Among all inocula tested, the highest plant P acquisition was obtained in the presence of M3 and accompanied by the highest microbial P levels and the highest phosphatase activities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In conclusion, seed inoculation with mixed PGPR strains may effectively substitute for a part of P‐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extensive wheat production, and in particular M3 appears to improve the solubilization of inorganic soil P.  相似文献   
992.
为探明前期分离得到的3株水稻根际耐镉细菌碳源代谢特性,在进行生理生化鉴定的基础上,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分析了3株细菌(菌株A、菌株B和菌株C)的碳源代谢功能。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均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且均具有极生鞭毛,菌株C的生理生化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菌株A与菌株B为假单胞菌属的其他种,结果与之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一致。BIOLOG分析结果表明,3株菌株在培养72 h的AWCD(平均颜色变化率)均接近最大值,在培养24 h时的AWCD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氨基酸的利用上。在对提供的31种单一碳源利用上,3株菌对N-乙酰-D-葡萄糖胺、L-精氨酸、L-天冬酰胺、甲叉丁二酸、腐胺、4-羟基苯甲酸、丙酮酸甲酯、吐温-40和吐温-80的利用率均较高,且对L-精氨酸、甲叉丁二酸、丙酮酸甲酯的利用率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耐镉菌株增殖所需要的碳源以及将来优化耐镉细菌最适培养基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构建相应的基因工程菌提供了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993.
海藻酸钠固定化细菌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死蜱的生产和使用日趋广泛,由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危害不容忽视。微生物是影响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降解的最主要因素,也被认为是降解有机磷农药最可靠而高效的途径。固定化技术是提高微生物降解农药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注射器滴定法将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HY-1用海藻酸钠溶胶包埋,研究了反应时间、固定化菌接入量、pH和毒死蜱初始浓度对毒死蜱降解的影响以及固定化菌的重复使用效果。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固定化菌能够高效降解基础培养基中的毒死蜱,制备固定化小球海藻酸钠溶胶的最适浓度为2.5%(w/v),小球的平均粒径为3 mm。在培养时间为60 h时,固定化菌对100 mg·L-1毒死蜱的降解率达到最大。固定化小球接入量为160 g·L-1时,对100 mg·L-1毒死蜱的降解率最高。固定化菌对毒死蜱的降解有着较宽泛的pH适应范围,碱性环境更有利于其对毒死蜱的有效降解。当毒死蜱初始浓度为80 mg·L-1和100 mg·L-1时,固定化菌对毒死蜱的降解率较高,达90%左右。固定化菌可重复利用降解毒死蜱,当利用4次后,固定化小球虽已发生崩解,但对100 mg·L-1毒死蜱的降解率仍高达47%。因此,海藻酸钠固定化蜡状芽孢杆菌对水体中毒死蜱的降解率较高,环境适应性较强,固定化菌可在毒死蜱污染的净化去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4.
通过超声波破碎、硫酸铵盐析等方法从10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发酵液中分离出各菌株的胞内和胞外蛋白,测定各蛋白样品含量及其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生长抑制毒性,并用Native-PAGE和SDS-PAGE对各粗蛋白组分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有7个菌株的胞内和胞外蛋白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生长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抑制生长活性。其中以嗜线虫致病杆菌3个菌株CB6、All和Bw活性最强,其胞内蛋白的活性分别达97.1%、97.9%、97.2%,胞外蛋白分别达95.8%9、6.3%、88.6%。不同菌株胞内胞外蛋白产量各不相同。电泳图谱表明,不同菌株间及同一菌株胞内胞外蛋白有差异,但近缘菌株相似。  相似文献   
995.
以生长菌落数为评价指标,研究恩施藤茶乙醇提取物对高温煮熟鱼肉的防腐效果;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纯化和16S rDNA测序技术鉴定导致高温煮熟鱼肉腐败变质的细菌;运用滤纸片法测试恩施藤茶乙醇提取物对腐败变质细菌的抑菌活性;通过测定恩施藤茶乙醇提取物对腐败变质细菌生长曲线、导电率及生物大分子含量的影响研究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在储藏15 d内,30 mg·mL-1恩施藤茶乙醇提取物能完全抑制高温煮熟鱼肉中细菌生长;分离、鉴定了2株导致高温煮熟鱼肉腐败变质的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T-10、Alcaligenes faecalis T-9;恩施藤茶乙醇提取物对这2株腐败菌具有中敏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10~20 mm),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6.0 mg·mL-1和20.0 mg·mL-1;恩施藤茶乙醇提取物通过破坏菌体细胞膜的完整性,致使生物大分子物质外溢而发挥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996.
为调查和分析市售西式培根产品的品质和安全状况,检测了市售10种西式培根品牌产品的营养成分、pH、氯化物和亚硝酸盐,以及8种生物胺和9种N-亚硝胺含量。结果表明:市售10种西式培根品牌产品之间的蛋白质(13.1~19.8 g/100 g)、脂肪(12.7~39.8 g/100 g)、总糖(2.12~17.92 g/100 g)、能量(927.99~1747.15 kJ/100 g)等营养成分差异较大。另外,10种西式培根产品中氯化物含量较低(0.6%~1.25%),pH适中(5.68~6.08),亚硝酸盐含量整体符合国标要求(<30 mg/kg),1例样品(43.23 mg/kg)超标除外。10种培根产品均未检出亚精胺,同时检测出组胺和精胺,但毒性最强的组胺含量(42.03~91.18 mg/kg)均未超过欧盟标准(100 mg/kg),对食品安全有隐患的酪胺、腐胺和尸胺在某些产品中有检出。所调查的培根产品中均检出含量不同的9种N-亚硝胺,其中N-二甲基亚硝胺(N-nitrosodimethylamine,NDMA)的超标率达60%,所以,本次调查的这几种市售西式培根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不容乐观,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技术控制措施来提高西式培根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7.
为探究不同氨基酸菌肥施用量对茶树生长和土壤肥力含量的影响,以鸿雁12号茶树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微区试验的方法,设置了不施用氨基酸菌肥作对照组(CK)和氨基酸菌肥施用量分别为75 kg·hm-2(T1)、150 kg·hm-2(T2)、225 kg·hm-2(T3)和300 kg·hm-2(T4)的处理,研究不同氨基酸菌...  相似文献   
998.
人工养殖对虾肠道内可培养细菌数量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人工养殖条件下养殖对虾肠道内菌群结构和携带病毒情况,应用常规细菌分离、培养与纯化,细菌16S rD NA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山东、江苏、韩国不同养殖场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中国明对虾(Fenneorpenaeus chinensis)肠道内可培养细菌的总数、优势菌组成和数量,并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 PCR)方法检测对虾携带病毒情况。结果显示各批次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样品肠道内的可培养细菌总数在105~109cfu/g之间,并对分离出的优势菌进行属(种)鉴定,结果表明这些优势菌分别属于乳球菌属(Lactococcus sp.)、弧菌属(Vibrio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 sp.)、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微小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均有样品检测为WSSV阳性,6批次WSSV阳性对虾样品中均检测到弧菌属细菌,占可培养细菌比例为33%~93.58%。2批次WSSV阳性对虾样品中检测到希瓦氏菌属细菌,占可培养细菌比例为21.67%~34.21%。4批次WSSV阳性对虾样品中检测到发光杆菌属细菌,占可培养细菌比例为21.03%~66.83%。  相似文献   
999.
王欢  丛斌  刘限  董辉  杨飞 《玉米科学》2007,15(6):109-110
利用40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菌株,以亚洲玉米螟和玉米小斑病菌作为供试昆虫和供试真菌,对其杀虫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共生菌发酵液对两种病虫害均有一定的活性。其中菌株A24-2的杀虫抑菌活性最为明显,处理后120h对亚洲玉米螟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44.25%,抑菌圈大小为15.00mm。  相似文献   
1000.
亚麻苗期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学 《中国麻业》2003,25(5):223-227
从亚麻苗期病害的发生、发展、危害、病原菌传播途径到病害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病害的发生与品种、土壤类型及气象因素等诸方面的关系,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明确了带菌土壤和种子是病害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用药剂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同时提出了综合防病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